内容摘要:旅游业为生产、消费对立统一产业,生产者利润、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及其均衡是一个长期动态二分过程。大半径持续性与小半径季节性二分法概念,为旅游产业链综合服务水平、消费者货币支付能力和时间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旅游业二分属性、发展和经营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二分旅游影响因素旅游半径 引言 旅游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诸领域,享誉“第五项需求”。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先导产业,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业水平;包括自然景观在内的主体旅游固定资产投资有效运行周期长,维护费低;旅游服务生产消费同步无库存;旅游消费为低碳绿色可持续消费等,这些特点决定着旅游业独具良好的内在经济运行。旅游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幸福水平大有贡献,因此旅游常被作为新经济契入点,甚至战略产业。党的十七大以来,旅游业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和三农问题等问题借道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旅游业重要性更加突出,被定位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 旅游业重战略定位轻影响因素悖论。忽视甚至简单处理影响因素,违背旅游规律,“在外围假搞旅游”做法普遍,旅游战略未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引擎。不关注旅游最终影响因素,不懂得旅游二分法,会陷入自娱自乐的假象热闹与成功。 旅游半径与二元旅游、二分旅游 (一)建立在数据驱动上的旅游影响因素——半径研究欠完善 受实证学理输入影响,中国旅游实证研究成果众多。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的“旅游引力模型”所推演的旅游半径概念。李山(2012)等运用“空间阻尼”概念,估算出大陆居民国内旅游半径均为300km。旅游引力模型把不同城市、不同景区看成“质点”,通过旅游半径变量来研究区域质点之间的“旅游一般”,忽视了半径内特殊性旅游,即存在城市质点内的旅游,或者300km半径内部的旅游。被模型忽视的城市质点内部旅游,可称为旅游的特殊性,与旅游一般共同构成“二分旅游”结构及其市场。 最为关键的是,研究者完全忽视半径300km圆面积为282600km2的现实对应物,它几乎是浙江国土面积10.18万km2的三倍,广州面积7434km2的38倍,远非城而为区域概念,即半径300km已经不是一个可被抽象、简化的质点和可被忽视的旅游特殊性。另外,300km旅游半径不能很好解释我国日益增长的入境游和出境游。事实上,张鹏(2008)已得出“距离重要性正逐渐减弱”结论。2012、2013年十一“黄金周”免高速通行费,出现大半径自驾游井喷效应——贵州自驾车游客占接待总人数55%,其中4A级以上景区自驾车游客比重均超过70%。 (二)二元经济与二元旅游—旅游半径与二分旅游 一些学者借助二元经济概念,提出二元旅游。如徐红罡(2004)、张伟(2010),张伟甚至比照二元经济为二元旅游下定义,“旅游业中二元结构是指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长期存在的两个亚部门,即以盈利为主的正式部门和以就业为主的非正式部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他还认为,造成二元旅游的原因是,“资本、技术差异以及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多样化”。 以旅游半径为中间变量区分的二分旅游,是旅游业生产和消费矛盾的外在表现,并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客观性,二分旅游不同于二元旅游,它不以经济社会效益、甚至不以旅游部门是否规范为标准。景区级别、旅游产业链综合服务水平等旅游供给条件与约束旅游的时间和旅游货币购买支付力之间的矛盾,是二分旅游的原因,表现是旅游半径差异。 大半径持续性旅游,以供给者为主体,以高级别景区资源为核心,以产业链成熟旅游服务为纽带,旅游的季节性差异小,通过会展游、商务游减少了景区自然季节周期的影响,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服务。它产出规模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小半径季节性旅游,与大半径持续性旅游相对,从旅游者货币支付能力出发,它是指以分散景点为基础,提供非配套选择性服务,旅游半径小、季节性强。小半径旅游,以有效率性、针对性服务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但并不影响经济效益。总之,大半径持续性旅游以完整产业链为中心,注重旅游一般性;小半径持季节性旅游,以产业链某个环节为重点,突出旅游特殊性。 内生于旅游供求关系的二分旅游,有三个特点:一是与二元经济完全不同。它不是一国、或者一阶段特有的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各国、各地区旅游业的共同规律,因此,已有二元旅游经济研究并没有揭示旅游的普遍性;二分旅游不是应被努力填平、消除的鸿沟,而是应该保留、甚至应该发展的方向,因为旅游是旅游者寻找、发现并亲身感受景观、人文和气候差异的体验活动。正如1980年《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所言:“旅游是人们的一种积极休息,能够强烈而深刻地表达人的本性”。二是二分旅游的原因,或者二元旅游经济的原因,并非已有研究的“资本、技术、服务对象和需求多样化”等表面现象,而是根植于旅游本身的供求关系,即旅游业产业链供给水平与旅游者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它们互为因果。三是二分旅游可以不存在经济效益和旅游者效用的差异,乡村旅游、贵州遵义首创的“四在农家”旅游等,投资小、见效快,且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同时给予旅游者身心愉悦体验。 (三)二分旅游的中国表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旅游的差异
表1为经整理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由表1可知,我国二分旅游特征显著。2008年,城镇居民出游人次仅相当于农村居民的2/3,但城镇居民消费力远高于农村居民,是农村居民总量的2.1倍,人均旅游消费为3.1倍。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完全反转,是二分旅游内在规律,其表现是旅游半径。农村居民在出游花费、出游率增长上,比城镇居民更快,说明农村居民旅游潜力大。两个特征的中间变量是旅游半径—它决定着小半径农村居民的季节性旅游和大半径镇村居民的持续性旅游。 |